当前位置 : 首页 > 集团动态

“战神”系列告诉你:胜利的力量来自哪里

2016-10-17


日前,军事纪实文学作家关河五十州携新作“战神”传记系列做客第五期上观读书会,与读者一起追忆那热血的岁月。

在关河五十州看来,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历史课题。在撰写“战神”传记系列过程中,他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对这一课题进行解读,从中感悟一种伟大的力量。

以下为读书会内容精要。

 

第五期上观读书会   邵剑平摄

 


 

►►演讲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就在前几天,我去广西参加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走近历史的机会,在那里我拜访了一位叫刘发育的老人。老人今年九十岁了,他八岁的时候,成为了湘江战役的见证者。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关键也最壮烈的一场战役,刘发育亲眼目睹了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村子里。他还曾连续三天给一名重伤掉队的红军伤员送水,但三天以后,因伤势过重,这名红军还是不幸牺牲了,令他十分悲痛。刘发育告诉我,他所看到的红军战士都没有统一着装,穿的衣服各式各样,长的、短的、破的、烂的,老乡们只有通过红军战士帽子上的五角星,才能辨认出对方的身份。

在整个访谈中,刘发育老人反复说道,当时红军真的是苦到极致,“好造孽啊!”据史料记载,湘江一战,红军战士的鲜血把江水都染红了,当地因此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八多万人锐减至三万多,再经过爬雪山过草地等一系列艰苦历程,及至到达陕北,一共仅剩下七千余人。

站在长征这个时间节点上来看,红军无疑是很弱小的。在那个时候,除了他们自己,认为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会突然强大起来并且能够解放全中国的人,恐怕并不是太多。

那么,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或者说,到底是凭借了什么打败国民党?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历史课题。近年来,我陆续撰写了“战神”传记系列,包括《战神粟裕》《彭大将军》和《谋帅刘伯承》,从中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今天,我就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对这一课题进行解读,有不当和偏颇之处,还请指正。

 

►吃着树皮也要坚持下去

 

第一点,我想讲的是生存能力。抗日战争期间,在华北敌后打游击的国民党军队数量也很多。最后他们为什么都没能够坚持下去?原因无外乎这两种,一是不会打游击战,不知道怎样在敌人的“扫荡”和包围中生存;二是吃不了苦,一遇到困难往往就想着怎么妥协,甚至干脆就投降了。到1943年,华北的国民党军队除退出敌占区的阎锡山部队外,几乎都投降了日本人,变成了伪军。

在华北敌后,八路军所面临的条件同样非常艰苦,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不能不说,是长征等一系列磨炼打下了基础,使得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候既跑得了路,又吃得了苦。长征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必须不停地进行突围和转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跑”。抗战时期,日军的“扫荡”十分频繁和残酷,尤其是1942年华北的“五一大扫荡”,几乎令八路军没有立足之地。要保存力量,怎么办?就是得有“跑”的本事,要能够看准时机,适时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共产党武装能吃苦。讲一个细节,在华北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吃野菜乃至树皮了。有一次开会,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说,我实在没有力气给你们站着开会了,我们就躺在炕上开会吧。都饿成这样了,他们仍不放弃,即便吃着树皮也要坚持下去。

在艰难的环境里,只有先确保自己能够生存下来,日后才有机会重整旗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当时,日本人对共产党武装非常头疼,认为“中共的生存力极为坚韧”,是他们在华北难以治愈的“癌”。事实正是如此,1942年底以后,随着华北形势的逐渐好转,曾经遭受严重挫折的八路军终于迎来发展良机,又日益强大起来。

 

►战争的适应能力

 

第二点,适应能力。战争的适应能力是什么?我举个例子,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的游击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战。这里就有一个打法转型的问题,也就是要把正规战变成游击战。一开始,大家都不适应,很多人不愿意出去当游击队。粟裕就制定了一个目标,他和部下说,我先给你三天,你三天后能活着回来就给你记一功。部下们就出去坚持三天,三天后回来了,下次再加码到一个星期,能活着回来就再记一功。慢慢地,大家能够出去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这叫做独狼战术,是一种适应能力的培养。

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已经习惯了游击战,变得不会打正规战了,所以又面临一次转型,即从游击战变成正规战。经过有意识的调整和一次次战争的历练,他们迅速适应了正规战,到解放战争中后期,共产党部队对大兵团作战已经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点,我想讲讲革命根据地的作用。无后方作战素来是兵家之大忌,长征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是无后方作战,部队得不到补给。一旦建立了稳定和可靠的后方也即根据地,情况会完全不同,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发起,就与华北、苏北、东北这三个大后方息息相关,可以说,如果没有它们作为支柱,三大战役要取得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淮海战役前,淮海地区由于连年水灾,老百姓生活很苦,负担不了解放军参战部队的粮饷,因此,中共中央责成中原、华东、东北解放区供粮送弹,予以全力支援。那时运输物资主要靠小车推、人抬。战场上有一个规则,即前线若有十万人打仗的话,后方必须要有二十万民工。战役期间,大车、小车、担架、挑子汇成一股股人流,不分昼夜地在平原上流淌。

淮海战役时前线的伙食标准非常高,几乎顿顿变花样,馒头、包子、锅贴、烙饼、胡辣汤,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还都是热的,有时战士们还能抽上香烟。不少解放军老兵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没有哪一次比淮海战役吃得好。陈毅因此讲过这样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由此可见,根据地对解放战争的胜利确实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刺杀术和夜袭的成功

 

第四点,讲讲技战术。先讲刺杀术,共产党部队一贯都很重视刺杀术,但这里面还有一个逐步锤炼的过程。打平型关战役的时候,我们跟日本人拼刺刀是拼不过他们的。日本兵的拼刺术叫“东洋刺”,成型于明治时期,它跟射击动作一样,几点成一线,没有什么花架子,与我们早期的“华刺”相比,更加简练实用。这引起了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视,开始学习“东洋刺”,部队的刺杀术稳步提高。

抗战时期,很多新四军部队偏好机枪,因为机枪火力强,一架上去,敌人上不来。粟裕则认为机枪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子弹打光了,还没有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管用。在现实情况下,解决战斗最终靠的也不是机枪,而是最普通的步枪和刺刀。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里看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服装多好,他们的美式装备多厉害,但在我看来,国民党军队最后的失败,有部分原因正是过于相信美式打法。美式打法是好,问题是它对弹药及其给养的要求太高,而当时中国工业制造的水平又做不到自给。这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民党军队根本无法真正采用美式打法;另一方面,对装备的依赖,又使得他们对刺杀术和夜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当时的战场上,刺杀术和夜袭都是最基本的作战手段,谁运用得好,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克服武器弹药和给养不足的短板,反之,可能就意味着离失败不远了。

再讲战术。我原先有一个印象,就是蒋介石处罚人的时候常常有所偏袒,偏袒中央军和黄浦系,对地方军比较严厉,但通过对史料的了解,我发现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地方军不能得罪,因为,他们对蒋介石及其中央政权不够忠诚,蒋介石不敢得罪他们,处罚时就狠不起来。中央军和黄浦系则不一样,蒋介石对这些嫡系将官反而处罚非常严厉。比如,没有按时到集合地点就枪毙,阵地没守住就枪毙,在相关史料中这样的例子我看到不少。

这带来一个弊病,就是把战术僵化了。因为,你死守阵地和城池的话,有时在战术组织上并没有好处。比如,本来可以换一种打法,伏击敌方或者重新组织一次战役,但是蒋介石命令下来了,我要你死守,你就要死守。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国民党军队作战大多僵化死板,而共产党的战术却相对灵活多变。

 

►把国民党的机密都摸透了

 

第五点,是双方知己知彼的程度。《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熟悉对方情况这方面,可以说共产党基本上把国民党的军事机密都摸透了。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一些要害部门都有共产党情报人员,比如,国防部参谋次长刘斐、作战厅厅长郭汝槐就都是地下党。淮海战役期间,黄百韬曾哀叹说,“这个仗根本没法打,你们国防部不制订计划还好,制订计划就是把我们往死路上引!”

国民党当然也想得到我方的情报,但是根本就渗透不进去,只能可悲地沦为聋子和瞎子。

 

►队伍的凝聚力来自哪里

 

第六点,我想讲一下部队的组织构成。国民党阵营是庞大的,但是没有凝聚力。为什么?因为国民党在扩张的过程中收编了很多地方军,这些地方军大多和蒋介石不是一条心,关键时候不仅帮不上忙,还可能成为一颗颗定时炸弹。

共产党部队有着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哪里?

首先,当然是主动加入这个队伍的人们都有着一种理想和信仰,有反抗现实、追求新生活的强烈追求。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有对部队进行改造的有效方法。抗战时,八路军在华北收编了很多绿林和杂牌武装。把他们收编过来,如果不进行改造,到时候打起仗来也可能有二心。那么,我们的办法就是做思想工作,把这些部队真正掌握到自己手里。解放战争开始后,彭德怀组织对俘虏兵进行整训改造,总结出了“诉苦运动”的经验和办法,这样在“即俘即补”的同时,确保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些经验都非常重要和有效。我举一个例子,华东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的时候,有三十多万人,淮海战役之后伤亡了十几万。那么,战役结束,华野应该就只剩十几万了,但事实是,人员不降反升,居然达到了五十多万,比参战前还多了二十万。多出来的战士是从哪里来的?少数是地方部队升上来的,而绝大部分还是“解放战士”,即俘虏兵。

到淮海战役的最后阶段,华野“解放战士”的总数已达百分之八十。因来不及换装,战场上常有解放军战士和“解放战士”发生误会,乃至互有伤亡的事例发生。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淮海战役已经变成了“共产党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同国民党指挥的国民党军队作战”。

 


 

►►对 话

 

►热血

 

读者:您的笔名关河五十州很有一种辽阔气度,是否寄托着您的某种深意?

关河五十州:我年轻的时候比较热血。有一句古诗叫“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当时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正好,我家老城边上有一条就叫关河,所以我就取了这个笔名。现在很多读者都叫我关河或者老关,我觉得蛮亲切的。

 

►传奇

 

读者:《战神粟裕》《彭大将军》《谋帅刘伯承》是您这几年来连续推出的三部我军高级将领的传记,请问您为什么选择这三位将领?

关河五十州:我主要研究近现代史,在近现代史中又特别钟爱军事史。选择写这三部传记还有一个原因,我老家在苏南,苏南原来是新四军活动的革命老区,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陈毅、粟裕的故事。我们那儿有一些老人还见过陈毅,对他非常崇拜,也有很多人说粟裕打仗很厉害,老家至今仍有很多他们的传说。在我看来,那是一个诞生许多传奇人物的时代。我一直有一个书写这些传奇的梦,因此就有了《战神粟裕》。《战神粟裕》面世后,有读者给我留言,说希望我再写写其他将帅。我自己也有兴趣,就一口气接着写了另外两部。

 

►挖宝

 

读者:写这些书的时候,您收集材料或者采访碰到哪些困难以及有意思的事情?

关河五十州:确实,史料收集是挺难的,我基本上写一本书参考的书要有二十多本。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写历史纪实作品和从事其他文学创作不同的地方就是,采集史料就像挖宝一样,我要是看到一个非常新颖和有价值的史料,那种开心是别人想象不到的。

 

►光荣

 

读者: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目前这方面的书并不多,您将来会不会写这段历史?

关河五十州:远征军是我肯定会写的一个题材,它是抗战史上极其光荣的一页,值得我们每个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巧得很,过几天我就要到云南腾冲去,除了参加关于抗战文化的研讨外,重点就是收集资料和采访老兵,为书写远征军历史做准备。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