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图书 > 图书进入

清代戏曲音乐史 (上下册)

定价:¥298.0

作者:路应昆

出版时间:2023-06-01

资源类型: 自有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去购物:

《清代戏曲音乐史》是我国音乐理论界、史学界迄今所见唯一的一部戏曲音乐断代史专著。 清代是我国戏曲和戏曲音乐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昆腔盛极而衰,梆子腔、皮黄腔先后崛起,板腔体取代曲牌体成为主流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均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戏曲音乐研究,可谓意义重大,价值非凡。 但毋庸讳言,我国自“西学东渐”起,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以及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开办,中国人在学习、适应,乃至熟悉西方音乐的漫长过程中,却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渐行渐远,背道而驰,以致在当代中国音乐界和戏曲界形成了两个颇具讽刺意义的怪圈——音乐界(包括作曲家、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等)不懂戏曲;戏曲界(同样包括戏曲音乐作曲家、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等)不懂所谓的音乐。 然而,学界谁人可担此重任,将清代戏曲音乐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以断代史的方式将其梳理成文,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上述“怪圈”,填补学术空白,为当代学界及后世留下可资持续研究的奠基性成果,却始终是音乐、戏曲两界颇为棘手的现实问题。 所幸,《清代戏曲音乐史》的作者路应昆教授是我国目前被音乐、戏曲两界一致公认的一位戏曲音乐理论家。长期以来,他以学风严谨,功底深厚,研究扎实著称并在业界受到普遍尊重。况且,《清代戏曲音乐史》本身就是路应昆教授多年的学术积累和理论思考。《清代戏曲音乐史》全书为上下编,全2册,分别由绪论及12个篇章,以及终论、参考文献等组成,上下册共约80万字。

上册: 目 录 绪 论 1 一、历史座标 1 二、今存历史资料和已有研究 10 三、关于清代戏曲音乐的种类梳理 12 四、关于清代戏曲音乐的历史考证 18 五、本书内容安排 21 上 编 第一章 清前中期的昆腔 25 第一节 昆腔的来历及入清后的发展 25 一、明代水磨昆腔的创制与流行 25 二、入清后昆腔的发展 28 第二节 清前期文人传奇中的昆腔 35 一、李玉和“苏州作家群”的作品 35 二、李渔的“十种曲” 47 三、洪升的《长生殿》 53 四、孔尚任的《桃花扇》 64 第三节 清中期文人传奇、杂剧中的昆腔 71 一、文人的创作 71 二、文人、艺人合力创作的《雷峰塔》 87 第四节 宫廷戏曲中的昆腔 92 一、作品编创 92 二、曲牌使用及腔板处理 95 第五节 民间戏班所唱昆腔 114 一、艺人对文人之作的改造 115 二、民间昆班吸收的“俗腔俗调” 126 第六节 昆腔的伴奏 132 一、唱腔伴奏 132 二、吹打牌子 136 第七节 曲谱、曲学和谱曲 144 一、曲谱编订 144 二、曲学研讨 157 三、谱曲 170 第二章 清前中期的南北曲俗唱 178 第一节 南北曲俗唱的来历及入清后的演化 178 一、前代的南北曲俗唱 178 二、入清后的南北曲俗唱 183 第二节 南方的高腔 191 一、南方目连戏所唱高腔 191 二、华东及东南地区的高腔 198 三、南方其他地区的高腔 207 第三节 北京和北方其他地区的高腔 211 一、北京的高腔 211 二、北方其他地区的高腔 231 第四节 其他南北曲俗唱种类 233 一、闽中兴化腔 233 二、闽南泉腔和粤东潮腔 235 三、湘、赣等地的低牌子和横直牌调 240 第三章 清前中期的小曲 245 第一节 小曲的来历及在清代戏曲中的使用 245 一、前代的小曲 245 二、清代戏曲中的小曲 253 第二节 小曲在清代戏曲中的变异 259 一、“弦索”之曲 259 二、吹调和吹腔 264 第三节 小曲在各地的流衍 274 一、南方戏曲中的小曲 274 二、北方戏曲中的小曲 279 第四章 清前中期的上下句腔 286 第一节 上下句腔的来历及在清代戏曲中的使用 286 一、前代的上下句腔 286 二、清代戏曲中的上下句腔 291 第二节 上下句腔在各地的流衍 298 一、南方戏曲中的上下句腔 298 二、北方戏曲中的上下句腔 304 第五章 清前中期的梆子腔 309 第一节 梆子腔的来历及形态特征 309 一、清前期的梆子腔 309 二、清中叶的梆子腔和板腔体的创建 313 第二节 梆子腔的泛杂包容 325 一、“梆子秧腔” 325 二、西秦腔 330 第三节 北方的梆子腔 335 一、陕、甘、晋、豫、鲁的梆子 335 二、北京和北方其他地区的梆子 341 第四节 南方的梆子和拨子 343 一、南方的梆子 344 二、拨子 345 第六章 清中期的皮黄腔 349 第一节 西皮的来历 349 一、“西曲”与西皮 349 二、楚调与西皮 351 第二节 二黄的来历 354 一、平板与二黄 354 二、二黄与二簧 358 第三节 皮黄的音乐特征 362 第四节 皮黄在各地的流衍 366 一、南方的皮黄 366 二、北方的皮黄 369 下册: 目 录 下 编 第七章 清后期的昆腔 373 第一节 南方的昆腔 373 一、江浙地区的昆腔 373 二、南方其他地区的昆腔 381 第二节 北方的昆腔 393 一、北京及其周边的昆腔 393 二、北方其他地区的昆腔 402 第三节 曲谱、曲学和谱曲 407 一、曲谱编订 407 二、曲学研讨 411 三、谱曲 414 第八章 清后期的南北曲俗唱 421 第一节 南方的高腔 421 一、华东及东南地区的高腔 421 二、中南地区的高腔 427 三、西南地区的高腔 436 第二节 北方的高腔 443 第三节 东南地区诸腔的变衍 454 第九章 清后期的小曲 460 第一节 南方戏曲中的小曲和吹腔 460 一、华东及东南地区的小曲 460 二、中南、西南地区的小曲 474 三、吹腔在华东等地的演变 484 第二节 北方戏曲中的小曲与其变异 490 一、北方的“曲子” 491 二、豫、鲁等地的小曲变“大曲” 502 第十章 清后期的上下句腔 509 第一节 南方戏曲中的上下句腔 509 一、江浙地区的滩簧、淮调等 509 二、湘、鄂、皖、赣诸地的打锣腔等 523 三、南方其他地区的上下句腔 532 第二节 北方戏曲中的上下句腔 542 一、冀、晋地区的落子、秧歌等 542 二、鲁、豫地区的肘鼓子、拉魂腔、柳子等 561 第十一章 清后期的梆子腔 583 第一节 陕、甘地区的梆子腔 583 第二节 晋、京、直隶地区的梆子腔 590 一、山西的梆子 590 二、京、津、冀的梆子 598 第三节 豫、鲁地区的梆子腔 607 一、河南的梆子 607 二、山东的梆子 617 第四节 南方的梆子 620 一、江、浙、赣、皖的梆子和拨子 620 二、鄂、湘、粤的梆子 625 三、川、滇、黔的梆子 627 第十二章 清后期的皮黄腔 631 第一节 北京的皮黄 631 一、道咸时期的北京皮黄 631 二、同光宣时期的北京皮黄 643 第二节 华东地区的皮黄腔 672 第三节 中南、华南及东南诸地的皮黄腔 677 一、湖北皮黄 677 二、湖南皮黄与其流衍 686 第四节 西南地区的皮黄腔 696 终 论 705 一、昆、乱兴衰 705 二、旧腔沿用 710 三、两种“传统” 716 主要参考文献 720 后 记 732 谱例目录 734
主编路应昆,1953 年生。 1970 年考入成都市五七艺校,后供职于成都市川剧院乐队。1985 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戏曲学硕士学位。1988~1992 年供职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1992 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戏曲学博士学位,1994 年起先后供职于该院戏曲研究所、研究生部和音乐研究所。2002年起供职于中国传媒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戏曲音乐、戏曲史。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乱弹研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腔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清代戏曲音乐史》、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高腔研究》《16 世纪以来昆曲在北京的传承与演变》。出版专著《中国戏曲与社会》《高腔与川剧音乐》《戏曲艺术论》《北京高腔研究》(合著)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讲教育部视频公开课《戏曲音乐入门》,主编教材《戏曲音乐入门》《戏曲欣赏》。曾参与大型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任总编辑部编辑)、《中华艺术通史》(任明代卷主编)、《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任戏曲音乐主编)等。